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强国建设有关部署,推动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协同创新,健全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探索与实务部门协同培养法治人才路径,2025年4月22日,法律学院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进行座谈交流。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有: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毕文胜,消费者权益与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副秘书长李润叶、委员赵秋月、周波、郭敬,法律顾问事务专业委员会主任肖树伟、秘书长杨冰清,副秘书长白杨、程建勇、王峻岩,委员梁媛;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许身健,党委书记刘建,副院长刘智慧,副院长梁敏,院长助理、经济法与社会法研究所所长刘炫麟,私法研究所副所长、工会主席乌兰,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黄晓慧等。座谈交流会由法律学院副院长梁敏主持。
梁敏介绍,当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正积极贯彻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积极谋划 “十五五” 发展。学院与北京市律协座谈交流,旨在加强沟通,探索法学教育与实践融合路径,推进双方合作,促进法律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
许身健致辞欢迎北京市律协的来宾,期待交流取得丰硕成果。许身健指出,律师作为实务领域的重要力量,有必要不时回顾法律教育的发展成果、剖析现存问题并展望未来方向。同时,法学院校作为法律教育的前沿阵地,应与实务部门紧密协作,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许身健强调,在法治人才 协同培养进程中,院校与实务部门缺一不可。他以医学人才培养为喻,提出应坚持系统性培养理念,通过双方深度参与,共同培育德法兼修、知行合一、能够适应新时代法治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毕文胜代表市律师协会致辞。他指出,良法善治离不开理论与实务的深度交融。一方面,院校前沿法学理论能为实务界破解疑难案件提供创新思路;另一方面,律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可反哺法律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法律教育与实务 “脱节” 问题。毕文胜强调,市律协与法大始终保持多维度的良好合作,他期望此次座谈交流会,既能成为双方坦诚交流、凝聚合作共识的平台,也能通过思想碰撞,为法治中国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与会人员围绕法律实务与教育合作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肖树伟强调律师应回馈法律教育,助力法治建设;芦云提出构建合作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双向赋能;刘智慧介绍学院人才培养标准及现有合作,展望了合作方向;刘炫麟提出通过共建智库、举办论坛等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乌兰、黄晓慧等分别从课程、实践等方面提出合作建议;梁媛、杨冰清就解决学生理论与实务脱节等问题给出相关思路。
刘建和毕文胜做会议总结。刘建阐述了法律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定位,强调未来双方合作应以法治人才培养为核心,一方面通过强化师资力量、整合平台资源等举措夯实教育基础;另一方面,学院将立足北京、服务国家战略,携手北京市律协为律师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学院将深化与实务部门的联系,积极探索将实务力量融入法律硕士、法律博士教育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毕文胜指出,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之间仍存在 “脱节”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学重知识、轻技能。实践教学存在结构性失衡,谈判类课程设置超前,而法律检索等基础技能课程却相对匮乏。他建议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技能教学标准化等举措,有效降低律师执业初期的适应成本。毕文胜期待未来与法律学院深化合作,携手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升双方影响力,为法律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座谈会结束后,北京市律协嘉宾参观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史展。
文字:胡天翊
图片:刘璋
编辑:李欣月
初审:吴荻
终审: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