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报道:中国政法大学2025年新年论坛在京举办 专家学者共议“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https://news.jcrb.com/jsxw/2024/202501/t20250109_6793712.html
正义网北京1月9日电(见习记者杨景茹)近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法律硕士学院联合举办的2025年新年论坛“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京成功举行。
活动中,来自司法部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多家单位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审判模式在营商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治理主义法治观”“以法治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与路径”“通过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四个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我国的法治与治理并不是完全分开、互相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王若磊教授提出,应当发展新时代独特的“治理主义法治观”这样一种更为充沛的法治观念,展现治理功能更充实的价值。
“法治本身为国家治理带来了非人格化、可预期性的形式面向,从而建构出理性的社会,这是其他的治理方式所无法带来的。”围绕治理主义法治观,王若磊表示,从社会治理功能而言,法治具有其独特的经济功能,能在保护产权、限制权贵、公平竞争等领域服务经济增长。此外,“法律正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产品”,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证成这样一种治理主义法治观具有契合中国社会结构、发展法治观念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可行之路。”王若磊说道。
围绕“通过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这一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泮伟江教授提出,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当前城市化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个体性等特征,法治建设研究仍然秉持着关注大多数问题的方法论,但其研究中心应当转向为城镇场域。
“‘市域’应当是新时代地方法治建设的‘主战场’。”泮伟江认为,应当以“市域社会”这一概念为纽带,一体研究城镇与农村的关联与对应。“‘市域社会’实际上是对过去传统的市场视角的一种升级与扩大,其中对应的是我国通过城市化发展连接起分散村庄、集合为‘市域’的现实情况。可以说,‘市域’是农民认识、了解现代化的主要窗口,也是当前我国整体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泮伟江看来,“市域”应当是新时代地方法治建设的“主战场”。在此背景下,市域治理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认识到“市域”这一概念同样包括农村,并且要以系统性思维挣脱“脚痛医脚”的桎梏,一体性研究推进这一重大议题。
法律硕士学院院长许身健教授表示,本次新年论坛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建院20周年纪念活动的首场活动,希望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为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