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法律学院专家讲坛在学院路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0203教室举办,主题为“仲裁与诉讼中的论辩艺术”,本次讲座由亚洲国际仲裁中心(AIAC)主任、马来西亚联邦法院前法官Dato Mary Lim Thiam Suan主讲,法律学院经济法与社会法研究所专任教师叶凝遥博士主持并与谈。
以“悖论”启思:论辩的本质与挑战
讲座伊始,Dato Mary以“生活的悖论”为引,结合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When you are finished changing you are finished”,强调法律从业者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她指出,法律实践的核心是应对变化的能力,而“努力悖论”则揭示了专业成长的深层逻辑——“投入越多努力,成果才越显成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The more I learn the more I realize how much I don’t know”,她鼓励学生拥抱未知,将“终身学习”作为职业信条。
在探讨“何为论辩”时,Dato Mary明确表示,无论是仲裁还是诉讼,论辩的本质均是“说服的艺术”,其关键在于构建清晰的逻辑(Logos)、彰显可信度(Ethos)与传递感染力(Pathos)。她特别强调:“若连自己都无法被说服,又如何说服他人?”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听众的深思。
从理论到实践:论辩的核心要素
结合经典著作《魔鬼辩护人》(Ian Morley)与《交叉询问的艺术》(Francis L. Wellman),Dato Mary系统解析了论辩技能的培养路径。她指出,优秀的论辩能力并非天赋,而是通过训练与实践获得的可习得技能。她建议学生通过观察优秀与拙劣的论辩案例,提炼经验,并注重语言表达的精准性——“语言是思想的载体”(Lord Denning)。
针对法律与文化的关系,Dato Mary提出三点核心:扎实的法律知识、精准的语言能力以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她以“正义的象征”为例,阐释了天平(平衡与公平)、剑(力量与权威)与蒙眼布(客观性)的深层含义,并提醒学生:“若对事实与法律缺乏透彻理解,一切论辩都将失去根基。”
制胜关键:准备与表达的黄金法则
在“准备工作”环节,Dato Mary分享了其多年司法实践中总结的方法论。她强调,案件理论(Case Theory)的构建应始于“撰写判决书”的逆向思维,即预先设想裁决结果,再倒推论证逻辑。她建议通过时间轴、流程图等工具梳理事实,并注重提交材料的可读性——“避免重复、突出重点、善用标题与图表”。
关于口头辩论技巧,她提出“以结论开场、直击最强论点”的策略,并提醒学生需主动处理己方弱点,灵活调整论述结构。此外,她特别演示了如何在庭辩中保持“对话式语气、稳健姿态与专注眼神”,并告诫学生“切勿误导法庭或使用攻击性语言”。
讲座尾声,在场学生围绕“跨文化仲裁中的证据采纳”“案例准备的时间管理”等问题踊跃提问。针对交叉询问(Cross examination),Dato Mary邀请学生现场还原了英美法系中经典的交叉询问场景。通过模拟一起合同纠纷案,她演示了如何通过观察证人微表情、设计封闭式问题及拆解矛盾证词,逐步揭露证言漏洞。“交叉询问不是辩论,而是引导对方说出真相的艺术。”她总结道,“关键在于倾听、观察与精准提问。”这一实战演示不仅生动展现了辩论技巧的运用,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的职业真谛。
Dato Mary以深厚的理论积淀与丰富的实战经验,呈现了一堂兼具深度与启发性的法律实务课。正如她所言:“正义的天平常握于细节之中。唯有不懈准备、恪守诚信,方能在瞬息万变的法律战场中捍卫真理。”
最后,叶凝遥老师针对讲座内容做了点评,他主要围绕国际仲裁与国内仲裁的区别进行梳理与总结,并结合目前正在撰写的学术论文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依然热情不减,纷纷围拢在嘉宾老师身旁继续深入交流。他们表示,这场讲座为他们带来了知识的启迪,他们会将所学所悟融入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之中,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字:刘思睿
图片:曹慧群
编辑:胡天翊
初审:王帅
吴荻
终审: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