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夯实全人类
共同价值的法理根基
5月29—31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敦煌举办,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开幕式并做主旨讲话。中国政法大学承办了平行论坛(三)“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法理根基”。来自中国、德国、英国等9个国家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并进行深入交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党委书记刘建研究员、副院长刘智慧教授主持论坛。

会议伊始,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许身健教授致辞。他首先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在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法理基础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期待通过本次交流,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专家学者从宏观视角阐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国际法、国内法的关系,以及在全球治理中如何通过法律制度来体现和保障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民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对中国“协和万邦”理念进行了精彩阐述。他指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历程中形成了重和谐、尚合作的文化传统,为当今全球治理中的价值追求提供了历史借鉴。
德国前司法部长、著名法学家格梅林表示,有效的全球规则与执行机制是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保障,她呼吁加强全球共同主权理念,推动多边平等运作的全球机构建设,以维护全球共同价值观,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世界法学家协会副会长黄进教授以“基于国际法规则构建中国的全球话语体系”为题,围绕中国的全球话语体系的内涵特征、基于国际法规则构建中国的全球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做了解读。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法学院院长、《公司法研究杂志》主编琼·洛夫里教授表示,法院、法律与律师在推动正义这一人类共同价值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尤其是在民事司法领域,律师肩负着确保法律公正实施的重要职责,律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更应秉持对法律精神与社会公益的承诺。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治文化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会长李德顺先生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他以“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智慧为喻,强调命运共同体中成员的平等与合作关系,倡导建立 “百花园式” 的新型人类结构关系体系,以维护共同体纽带为首位价值原则。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法学院习惯法研究所所长皮埃尔・穆瑟隆教授围绕“习惯法如何为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法律基础提供支撑”,探讨了如何定义习惯法、习惯法如何促进人类的共同价值观等议题,并指出可通过在法律教育体系中纳入更多习惯法,加强法学教育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强化这一法律基础。
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副理事长、京都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名誉教授大西广以东亚地区的领土争端为例,探讨了领土领海争议解决的法理原则。他呼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国际法体系,避免西方偏见的影响,推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保加利亚“一带一路”全国联合会主席扎哈里埃夫表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全人类价值观的坚实司法基础。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雳教授以多元文明互信共赢的法治基础为核心,指出法治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能够为不同国家地区,乃至不同文明之间提供一个发现共同关切、增进相互理解的平台,中国实现法治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是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他期待能够唤醒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共享的同理心,推动文明间结构性信任的重建、巩固和提升。
韩国法哲学期刊前任主编、韩国法哲学学会前任会长、韩国仁荷大学法学院郑泰旭教授围绕“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法理根基”,探讨了比例原则、黄金法则及其作为人类共存规范基础的意义。他指出,比例原则与黄金法则的联系紧密,反映了人们被认可、尊重和和平共处的强烈愿望,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和平共处,是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教授指出,我们正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加速跃迁,他以第五科技范式数字法学为核心,回应数字社会治理挑战。他表示,通过制度先行、技术引领、话语建构、制度融合等,实现从范式到制度的转化,为中国理论创新和全球数字治理提供契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意大利国际社会科学自由大学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伊万·卡尔迪罗教授探讨了 “一带一路”倡议的法理意义及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他指出,“一带一路”作为一项综合性倡议,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也是基于现有多边机构促进双边合作的工具。他倡导基于共同价值观建立国际对话机制,以促进全球合作与信任构建。
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孙笑侠教授就数字技术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价值观问题进行探讨。他指出,安全、自由、隐私、人权等是人类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共同价值追求,但不同国家与地区在立法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他还指出数字人权成为第四代人权的可能性及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威胁和风险。
美国波士顿学院法学院朱迪思・A・麦克莫罗教授重点探讨了律师在推动文明互学互鉴中的角色。她以美国律师行业为例,探讨了跨法律体系中律师的核心价值观,并分析了当下律师行业面临的压力与困境。她指出,通过审视自身挑战,各国法律体系可相互学习,共同推动法律职业的完善与发展。
围绕“筑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法理基础”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梁敏研究员发言认为,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应开放包容、融合创新,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法理根基需多维度发力。法律是文明对话黏合剂,中国法治应更自信开放与世界交流。法律学院叶凝遥博士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治理方案与中华文明体现,国际合作需以法治为公约数。法治是利益共同体保障,国际法为其落实提供依据,也是可靠的落实方式。与会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应成为国际法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推动国际法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变革。在国内法层面,应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融入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法治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大家表示,要积极推动国际协作应对全球性挑战,通过完善国际法律规则,将全人类共同价值切实转化为国际行动。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世界法学家协会副会长黄进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法理基础,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完善的重要保障。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与国际法的主权平等、公平正义等基本原则高度契合,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通过平等对话和合作,积极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国际和国内法律体系中的贯彻落实,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治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具体承办。近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学院与海内外多所顶尖法学院深度合作,构建起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学院不仅成为中外法学智慧交融的纽带,更为全球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文字:吴荻
曹慧群
图片:曹慧群等
编辑:胡天翊
初审:王帅
终审:梁敏